| 
    	      
         | 
		    
		    	  
				        
				        	  
						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	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| 
									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扁豆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  正常字體 
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放大字體
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|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出處】出自《救荒本草》
  【拼音名】Shān Biǎn Dòu
  【英文名】Herb of Sensitiveplant-like Senna
  【別名】夢草、撻地沙、細杠木、砂子草、細密梳、細柑木、蛇谷草、野通草、地柏草、水皂角、黃瓜香、茫喜、蛇藥、假牛柑、疳草、下通草、魚骨折、紅霜石、苦麥草
  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含羞草決明的全株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assia mimosoides L.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扎成把,曬干。
  【原形態(tài)】含羞草決明 一年生或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,高30-60cm。多分枝,通常被毛。葉互生,偶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長4-8cm;在葉柄的上端、最下1對小葉的下方有圓盤狀腺體1枚;小葉20-50對;托葉線狀錐形,長4-7mm,有明顯肋脈,宿存;葉片線狀鐮形,長3-4mm,寬約1mm,先端急尖,中脈靠近葉的上緣,兩側(cè)不對稱,干時呈紅褐色。花腋生,單朵或數(shù)朵排成總狀;總花梗頂端有2個苞片,長約3mm;萼長6-8mm,筒短,裂片5,披針形,被黃色疏毛;花黃色,花瓣5片,有等大,具短柄;雄蕊8-10,不等大,5長5短相間而生;子房線形,有毛。莢果鐮形,扁平,長2.5-5cm,寬約4mm,被毛,果柄長1.5-2cm。種子10-16顆;、果期8-10月。
  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地或空曠地的灌木叢或草叢中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  【性狀】全草長30-45cm。根細長,須根發(fā)達,外表棕褐色,質(zhì)硬,不易折斷。莖多分枝,呈黃褐色或棕褐色,被短柔毛。葉卷曲,下部的葉多脫落,黃棕色至灰綠色,質(zhì)脆易碎;托葉錐尖。氣微,味淡。
  【化學(xué)成份】地上部分含正-三十一烷醇(n-hentriacontanol),莖葉含大黃酚(chrysophanol)。
  【性味】甘苦;平;無毒
  【歸經(jīng)】肝;腎;脾;胃經(jīng)
  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,健脾利濕,通便。主黃疸,暑熱吐瀉,小兒疳積,水腫,小便不利,習(xí)慣性便秘,疔瘡癰腫,毒蛇咬傷
  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9-18g。外用:研末,調(diào)敷。
  【各家論述】1.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清熱,消食,生津。治疳積,止煩渴。2.《廣東中藥》:治勞傷積瘀,內(nèi)傷咳嗽。3.《貴州草藥》:清熱消腫,利水通淋。4.《廣東中草藥》:清熱解毒,消積。治毒蛇咬傷。5.《廣州植物志》:山扁豆,印度有用其根以治胃痙攣。
  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  |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          
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| 
									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| 
				         
		         
		   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