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 |
|
石腦油
|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嘉祐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Shí Nǎo Yóu
【別名】石漆(《博物志》),猛火油(《昨夢錄》),雄黃油、硫黃油(《綱目》),地脂(《方鎮(zhèn)編年錄》),泥油(《綱目拾遺》)。
【來源】為碳氫化合物類礦物石油的原油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石油(《夢溪筆談》) 為深褐色或黑褐色之液體。稠濃如膠者,亦有之。光澤星油狀,或若含水狀.透明至微透明。比重O.6~O.9(淺色石油質(zhì)輕、深色石油質(zhì)重)。有特別之油臭。極易燃燒,燃時發(fā)黑色濃煙。由低級動植物在地層和細菌的作用下,經(jīng)過復雜的化學和生物化學的變化而成的。通常聚集在有孔隙及裂縫的巖石中。
【化學成份】主含鏈烷烴,環(huán)烷烴,芳烴,并含有氮、硫及氧之有機化合物,石油中含致癌成分。
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辛苦,有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①《嘉祐本草》:主小兒驚風,化涎,可和諸藥作丸、散。 ②《綱目》:涂瘡癬蟲癩,治鐵箭入肉藥中用之。 ③《綱目拾遺》:治白禿堆灰,以此油徐上,又治惡疥。
【臨床應用】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成人每次服煤油(石腦油的加工品)4~5毫升,每日1~2次,飯前2~3小時服。10天為一療程,可連續(xù)三個療程。經(jīng)治182例,臨床治愈21例(11.5%),顯效57例(31.1%)。對單純型和喘息型均有效果,有合并肺氣腫者療效較差;病程越短,療效越顯著;年齡越大,療效越差。服后有顯著的平喘作用;初期痰量稍增,以后減少;止咳作用的出現(xiàn)較慢。少數(shù)患者服藥后有惡心,但無嘔吐;如劑量過大,可發(fā)生腹瀉;個別有肛門、龜頭瘙癢,胃部不適感,減量后可緩解或消失。煤油中含有芳烴10.3%,如把芳烴脫掉,可減低氣味和毒性。曾用脫芳煤油治療194例,有效率與前相仿,但副作用小,患者易接受。 ②治療蟯蟲病 用消毒棉球蘸煤油或汽油于晚上9時后涂擦肛門。先擦肛門周圍,繼將棉球緩緩推入肛門內(nèi),小兒放入約10分鐘取出,成人可不必取出。每晚1次,一般1~3次即愈。治愈38例。未見復發(fā)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 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