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   	      
         | 
		    
		    	  
				        
				        	  
						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	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| 
									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仙桃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	  正常字體 
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放大字體
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|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出處】《本草藥性備要》
  【拼音名】Shí Xiān Táo
  【別名】石上蓮、石橄欖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石穿盤(《廣西中草藥》),石萸肉(《福建中草藥》),果上葉、千年矮、小扣子蘭(《文山中草藥》),大吊蘭、浮石斛、川甲草、馬榴根(《湖南藥物志》)。
  【來源】為蘭科植物石仙桃的假鱗莖或全草。秋季采收,鮮用,或以開水燙過曬干用。
  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。根莖肥厚,匍匐而短。假鱗莖卵形或圓形。葉2片,長圓形或橢圓形,長5~15厘米或更長,先端漸尖,平行脈多條;ㄇo高10~15厘米,有葉,一2枚,基部有鞘狀鱗葉;總狀花序生于花莖頂端,彎下,有花8~20朵,綠白色;苞片卵狀披針形,不落,2列,邊緣里卷;萼片長圓形,急尖,背面龍骨狀,長約10毫米;花瓣線形急尖,稍短;唇瓣長圓形,分上下網(wǎng)郎,下部凹下,上部反折,3裂,側(cè)裂片小,寬長圓形,急尖;蕊柱頂端翅狀,花藥頂生;ㄆ4~5月。果期6~8月。
  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林下巖石上或附生于他樹上。分布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產(chǎn)廣東、福建等地。
  【性狀】根莖短粗,被膜質(zhì)鱗片,每隔1~2厘米有一假鱗莖,下側(cè)有須根。假鱗莖短圓柱形或長卵形,長2~4厘米,徑3~8毫米,外表皺縮,污黃色或黃棕色,光滑,頂端有葉痕中央常有錐尖狀干枯的芽,基部有鞘狀鱗葉。質(zhì)堅稍韌,斷面白色。氣微,味甘淡。以須根少、假鱗莖大者為佳。
  【性味】 甘,涼。 ①《廣東中藥》Ⅱ:甘淡,平。 ②《福建中草藥》:苦微酸,涼。
  【功能主治】 養(yǎng)陰,清肺,利濕,消瘀。治眩暈,頭痛,咳嗽,吐血,夢遺,痢疾,白帶,疳積。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治內(nèi)傷,化痰止咳。 ②《嶺南采藥錄》:治內(nèi)傷吐血,和豬精肉煎服;治哮喘咳嗽,和陳皮、豬肉煎服;治心氣痛,水煎,沖酒服;治風(fēng)濕骨痛,浸酒服;治辦白痢,水煎,蜜糖調(diào)服;風(fēng)火牙痛,水煎,沖酒服。 ③《廣東中藥》Ⅱ:清肺郁熱,養(yǎng)肺陰,化痰止咳。治內(nèi)傷咳嗽,小兒熱積。
  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(鮮品1~2兩)。
  【附方】 ①治肺結(jié)核咳血,慢性咳嗽,急性腸胃炎及慢性胃炎:石仙桃鮮品一至二兩或干品三至五錢。水煎服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 ②治肺熱咳嗽,小便不利,濕熱浮腫,小兒疳積:石橄欖三至五錢,水煎服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 ③治咳嗽,咽喉腫痛:桌上葉干品五錢至一兩,水煎服,日服二次。(《文山中草藥》) ④治外傷出血:果上葉干粉外敷;或鮮品搗敷。(《文山中草藥》) ⑤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:石仙桃全草,五錢至一兩,水煎撮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 ⑥治熱痹,腰酸痛:石仙桃鮮假鱗莖二至四兩,酒水煎服。 ⑦治熱淋:石仙桃鮮全草一至二兩,水煎服。 ⑧治夢遺:石仙桃鮮假鱗莖一兩,金絲草鮮全草五錢。水煎服。 ⑨治胃火牙痛,虛火喉痛:石仙桃鮮假鱗莖一至二兩,水煎服。(⑥方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藥》) ⑩治跌打損傷:石仙桃鮮品搗爛,加酒外敷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 ⑾治慢性骨髓炎:鮮石上蓮全株,搗爛外敷患處,或用干品,用淡米酒浸軟磨汁,調(diào)開水外搽患處。(《全展選編·外科》)
  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眩暈、頭痛:取雞蛋1只,用針刺10余孔,置罐內(nèi),上蓋石橄欖全草2兩,加水燉半小時。飯后1小時服湯吃蛋,每日1劑。治療輕度腦震蕩及眩暈、頭痛百余例,均有效。有以本品為主,配合其他藥物(如攔路虎、山苡米等)制成復(fù)方煎劑,治療25例頭暈、頭痛患者,結(jié)果22例癥狀消失,2例減輕,僅1例屬寒證無效。一般服藥1~2劑后即見效,且未見任何不良反應(yīng)。
  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 |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			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				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		          
									                | 
									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    
				             | 
				         
		         
		     |